贴心姐妹网
 · 设为主页 | · 添加收藏 | · 会员注册 | · 会员登录    +
 
首页 | 社会政治 | 职场创业 | 情感关系 | 子女成长 | 多元生活 | 文化艺术 | 社区公益

观点:难民真的是社会的负担和计时炸弹吗?

来源:贴心姐妹网   更新:2018-06-04 09:20:45   作者:姚永安
 
早前去过多伦多,除了与当地华文媒体会面,也上个电台收听当地华人听众的意见。在谈及难民事务时,听众都对加拿大接收难民的做法不以为然,亦担忧欧洲的恐袭会被难民带到加拿大。

我相信,日后我们会见到有难民牵涉罪案。但同样,移民又或土生加拿大人,也会涉及犯罪。当我们在新闻上看到有中国大陆移民涉嫌谋杀,甚至把受害人肢解,我们能说大陆移民对社会构成危险吗?同样,加拿大轰动全国最变态的谋杀案,凶徒是白人,那麽我们是否要担心身旁的白人?

很多涉及恐怖主义的案件,涉案人都不是直接受到伊斯兰极端主义所驱使的,常见的因由是精神病和受到欺凌,令当事人做出暴行。德国早前那宗是这样,美国时常发生的枪杀案大多是这样。加拿大近年的三宗所谓恐怖袭击案,无论是令两位军人遇害,又或刚被卑诗法院裁定罪名不成立的两位涉嫌恐袭省议会的人,都是精神病患者。这件案最令人震惊的是,法官指出两位被告根本没有能力作案,他们是受皇家骑警教唆的。右翼保守势力不断以恐怖主义吓唬国民,背后其实是受政治价值及排外偏见所驱使,而非实事求是。

美国若果把所谓打击恐怖主义的资源用在治疗精神病、处理欺凌和社会问题的话,便会药到病除,无辜受害人将会大大减少。

对难民抱有偏见和恐惧,相信是对加拿大和难民认识不足所致。加拿大收容叙利亚难民的行动,成为世界赞扬的典范。早前纽约时报便以大篇幅专题报导,加拿大人怎样出钱出力,拥抱和协助叙利亚难民在加拿大生活。

看见加拿大人那麽热心,出钱出力欢迎和协助难民来到加拿大,与我们一起生活,实在令人感动,亦令身为加拿大人而感到骄傲。事实是,移民部至今仍无法提供私人赞助难民所申请的数目,而政府所说已经逹成接收2.5万叙利亚难民的承诺,其实是倚靠私人赞助来达标。

为什麽加拿大人会那麽慷慨呢?这跟国家的价值和历史有关。加拿大是个移民国家,在过去数十年多次大批收容难民。

1948年,十艘波罗的难民船从瑞典航行到加拿大,我们收容了超过千五名爱沙尼亚难民。

1946-1962,加拿大透过家庭团聚及教会团体赞助及劳工计划收容了近25万名难民。

1956-1957年,匈牙利起义令超过20万人逃到奥地利,加拿大政府应国民要求推出特别计划,免费接载难民到加国,在数个月内收容了3.7万难民。

1968年,加拿大收容了数以万计反对越战的美国军人(支持收容反战人士团体估计人数高达10万人)。

同年,华沙军队入侵捷克,超过一万名捷克人在半年内逃到加拿大,加拿大社会同心协助难民。

1972年,乌干达总统宣布要驱逐亚裔乌干达人出境,超过7千名难民来到加拿大。

1979-1981年,150万越南难民投奔怒海,加拿大收容5万,政府和国民一起动员协助这些难民在加拿大生活。

1999年, 大批科索沃人走难离国,加拿大收容了超过5千名难民。

很明显,一次又一次收容大批难民,并没有为加拿大带来负担,他们反而成为我们的生力军。

加拿大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并没有欧洲国家的悠久民族历史和文化,亦不像美国的熔炉文化和大美国精神,因此加国的多元文化政策能够更有效发挥,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和难民都能够保留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令他们能够更容易在他鄕生活和投入社会。

反观其他国家,难民被迫放下自己的文化传统而模彷白人文化,令已经饱经战乱的新来者更难适应。

文化分主次,容易令外来者感到自己和家人是寄人篱下的二等公民,在学孩童更会成为被嘲笑和欺凌的目标。

有些人认为难民是社会的负担,没错,在他们刚扺埗的初期,是要倚赖政府或私人赞助支援生活,但大多数难民最终都能自力更生。

为什么我可以这样说呢?因为,难民来到加拿大的交通和医检费用,都是由联邦政府所借出,连本带利难民要归还,一家数口抵埗便欠政府七、八千元。根据统计数字,难民偿还政府贷款的比率超过九成。有能力还钱,亦即有工做和能够养家。

在本届国会,有一名部长和4位议员都是难民。早前,温哥华和多伦多都有记者会召开支持那些当年不愿回到伊拉克战埸的美国军人留在加拿大,到场支援的有数名当年逃到加拿大的反越战美军,当中有两位是加拿大勋章的得主(当年有大批反越战美国军人逃到加拿大,这些难民抵埗便马上获得永久居民身分,但前任保守党政府却把反伊拉克战争的美军界定为罪犯,无权申请难民庇护)。

当然,要令难民能够投入和贡献社会,政府的安顿工作和语言培训必须要做到位,让难民能够克服本身的困难和障碍,可以投入加国生活并且作出贡献,不然的话,便造成长远的社会后果。
 
(说明:此文写于2016年)
 
 
作者简介:

姚永安,香港移民,温哥华资深时事评论员,他的评论文章曾获当地、国际奖项及温哥华市政府颁发的文化和谐奖。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社会政治] 半数以上加拿大少数族裔雇员称在工作场所受到过种族歧视
[社会政治] 在自家院子里半裸犯法吗?BC省女子投诉加拿大皇家骑警
[社会政治] 加拿大众议院的骚扰投诉大幅度增加
[社会政治] 邹至蕙成为加拿大最大城市多伦多的首位少数族裔市长和第三位女性市长
[社会政治] 万锦Varley美术馆讨论会探讨人头税和排华法历史的影响和华人身份认同
[社会政治] 加拿大庆祝全国原住民日,寄宿学校受害者纪念碑将建于议会山
[社会政治] 【报道】风雨彩虹,骄傲人生:加拿大华裔LGBTQ+群体亲友分享会23日举行
[社会政治] 加拿大邮局发行纪念邮票向第一位担任政府首脑的原住民女性致敬
[社会政治] 百年移民故事展和《金山阴影》中文放映与观展讨论会周日在万锦Varley艺
[社会政治] 【报道】永不放弃的维尔玛.德莫森:曾因爱上华裔坐牢、剥夺国籍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立即登录] 还没有注册会员?[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 关于我们 About Us · 用户条约 Terms and Conditions · 隐私政策 Privacy Policy · 联系方式 Contact Us
版权声明:本网发布的内容版权归Lovingsister Media Inc. 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将承担法律责任。
© 2013 Lovingsister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strictly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