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心姐妹网
 · 设为主页 | · 添加收藏 | · 会员注册 | · 会员登录    +
 
首页 | 社会政治 | 职场创业 | 情感关系 | 子女成长 | 多元生活 | 文化艺术 | 社区公益

“她”的日常

来源:微思客 WeThinker   更新:2015-04-26 20:55:30   作者:孙金昱
 
记得小学时学习“他”“她”“它”的用法时,老师会这样教:当指代者为男性时,使用“他”;指代女性,使用“她”;动物和东西用“它”。如果指代一群人或物,当中只要有一个男性就使用“他们”,全部为女性时才用“她”,全部为动物或者无生命物时,才用“它”。如果不知道所指的人的性别,则使用“他”。
 
后来学习英语,区分he,she,it的用法,也和汉字的使用差不多,不同之处在于,英语中无论他们她们还是它们,都简单地用they表示。另外,由于英语中“他”与“她”的读音差别不小,而he的使用频率有远高于she,课堂练习中也常常出现用He来指代Mary, Lily 或者Han Meimei的情况,常常引起一阵欢笑和老师大声地纠正。
 
那时我也问老师,为什么只要有一个男性就要使用“他们”而不是“她们”?为什么不知道指代人性别的时候默认对方是男性,使用他或者he?老师的答案并不完美:约定俗称,习惯用法。
 
十年后我出国读书,渐渐发现越来越多的西方作者放弃了这种约定俗成,“她”的使用率越来越高。“一个人”“某个人”“平均人”慢慢成为了“她”,而非“他”。也有作者更激进一点,在正面例子中使用“她”,而负面例子用“他”。
 
用这样一段经历作引,并非想小题大做地在言语使用的细微之处咬文嚼字地呼喊平等。这种我们习以为常的用法和日常生活中许多微小的证据一样,证明着我们的思维模式,往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
 
 
从这张调侃英国各校男女比例的漫画中,你看到了什么?直观的印象是,牛津成就一对情侣,UCL男少女多,LSE女生更多,如入花丛,加入剑桥意味着单身,而选择IC,你就只能搅基去了。稍仔细观察一点,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给男性看的图,等式的一端只有男性,而女性只出现在某些等式的另一边。图片实际是在和男性观众进行对话:“如果你选择了xxx大学,你就会遇到……的情况。”是的,并没有与之对应的女性视角的图片。
 
先不要急着怪我太敏感,也不要再一次怪我小题大做。从我的角度看,这张图并没什么恶意。拿出这张图也不是要以小见大地抨击男性霸权。而是再一次说明,日常生活于细微处,男性中心的视角是多么普遍。
 
再来看看这个例子。
 
根据@英国报姐的一条微博,英国一个相亲网站调查显示,多数男性无论多大年纪都只对20-22岁左右的女性感兴趣,而女性通常只对同龄男生感兴趣,一直持续到40多岁。
 
看到这个消息,你觉得调查结果让男性比较忧虑还是女性比较忧虑?
 
觉得女性比较忧虑的人通常基于这样的理由,既然大多数婚恋市场中的男性只对20-22岁的女性有兴趣,那么女性的黄金年龄非常短暂,而且不少人已经不在这个黄金年龄段之内了,出了这个狭小的区间,女性就基本上不再受欢迎。进而,还会有推论,恋爱结婚一定要趁早,把握住这段年华。
 
觉得男性会比较忧虑的人则对调查结果有完全不同的解读,比如微博网友@voiceyaya: “20多岁能吸引老头算什么幸运的事么?如果不是有恋老情结一点意义都没有。这个现实对男性才是更残酷的,他们将年轻漂亮女性作为性欲对象,实际上绝大多数却没有足够此财力来满足这种欲念,而狭隘浅薄的个人情感又无法容纳与自己年龄相当的成熟女性,导致不得不在痛苦中煎熬。”
 
第一种解读将男性视为中心,忽略了女性的偏好(20-22岁喜欢同年龄段男性,对于与自己年龄差距太大的男人不太有兴趣……),假设女性必须有个男人嫁,它所观察到的只有大多数男性喜欢年轻女性,误以为男性偏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使他们在婚恋中优势满满,必能得偿所愿。而加入了女性角度的第二种解读,几乎反转了基于同样数据的结论。
 
你可能会说,男性中心视角确实普遍,so what? 就像语言习惯一样,发明一个无性别的新字来做代词看起来多此一举,一个调侃小漫画有必要从男性角度画一张,再从女性角度画一张么?这样一个不算严谨的调查,大家看到的结果各不相同,扯上性别问题,有必要么?
 
如果医科大学教给学生的知识只有涉及男性的部分,只使用男性的图表、模型、标本,我们一定会第一时间感到不妥,因为人类人口的一半受到了忽视。但是,当这种只关注男性、只以男性为例的情况发生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往往无知无觉地接受了这样的忽视。
 
语言使用的约定俗成,我们会觉得没有什么。但是,当使用“他”来指代“某个人”“普通人”“平均人”的时候,不知不觉我们就会站在男性的视角来思想。“他”的使用,让我们很少会特别地考虑女性的境遇。比如,当我们思考一个社会中的普通人的工作、福利等问题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有病假、年假、医疗保障、退休、养老、薪资等,只有在特别被提醒去考虑女性时,我们才会开始想到生育、哺乳这一类的问题。这种思考的方式也直接作用于各种社会政策。我们不认为生育、哺乳是“人”的问题,而只认为这些是“女人”的问题。但是,一个全世界一半的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还够不上是“人”的问题么?
 
一幅幽默的小漫画,确实没有恶意也没有伤害。不过,当男性视角垄断了我们周围的娱乐休闲,我们世界是不是缺少了几分精彩?少年时读武侠小说,常常困惑为什么主角往往是男性,只有他们才能成为大侠,才能武功独步天下。其实,并非女侠的故事不精彩,而是相对而言,更少有人尝试从女性的角度去看“江湖”。不知不觉,女性跟随着男性去捕捉他们的笑点和审美。我的意思并非女性不应该觉得这幅漫画有趣,而是只有“跟随”,就淡化了“自己”,钝化了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的能力。
 
至于这个非正式调查的解读则没有小漫画这样无害。应和着“女人赶紧嫁了吧”的呼声的,除了对女性短暂美丽年华的赞美,还有熟悉的“剩女”一类的称谓。如此的舆论气氛形成的压力成了无形的网,逼着女性低估自己在家庭外的价值,从而走进家庭、依附家庭。说到了婚嫁不禁想起了婚礼上常见的一个催泪仪式,父亲握着女儿的手,走过长长的红毯,将女儿交给新郎,寓意爸爸的小公主从此离开家,但是盼望着王子能够像爸爸那样呵护她。这个用亲情和爱情包裹的浪漫仪式更像一个阴谋,重复着“未嫁从父,出嫁随夫”的古老教化。公主也不过是一个洋娃娃,从一个男人手上交接到另一个男人手上。你看,说到底,这个仪式还是男性中心的,是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而女性所拥有的情节只是“被送出”“被接收”的被动态。
 
我没有谈及政治、社会的大问题,只是随便挑选一些例子,说说我们熟悉的日常。在这最熟悉的日常里,我们透过男性的视角找笑点、看世界,我们以男性为例使用语言、思考“人”的境遇……我们的日常,是“他”的日常,不是“她”的日常。换个角度看看世界,别让“她”一直缺位。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社会政治] 加拿大邮政局发行著名作家阿特伍德的纪念邮票 她对MeToo运动和跨性别人
[社会政治] 国际女子网球协会敦促就彭帅针对前中国领导人的性侵指控进行调查,并终
[社会政治] 【分析】女权活动人士吕频:“彭帅自曝就是米兔;不应用权力斗争解读;
[文化娱乐] 专访:一个艺术家在疫情下的仰视和聆听——专访多伦多艺术家陈尚莹(carl
[社会政治] 魁北克省验尸官: 如果Joyce Echaquan是白人,那她还会活着
[社会政治] 特鲁多幕僚长否认她对万斯涉嫌性丑闻知情
[社会政治] “女性为平等、自由和正义而竭力战斗和牺牲……她们是民主的脊梁”——贺锦丽
[社会政治] 贺锦丽的侄女讲述她阿姨和母亲童年时如何争取在公寓楼前建儿童游乐设施
[社会政治] 她是否会成为加拿大第一个领导联邦政党的黑人女性?
[社会政治] 美国总统支持者“把她送回去”,加总理谴责:“伤害性的,错误的,不可接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立即登录] 还没有注册会员?[立即注册]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 关于我们 About Us · 用户条约 Terms and Conditions · 隐私政策 Privacy Policy · 联系方式 Contact Us
版权声明:本网发布的内容版权归Lovingsister Media Inc. 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将承担法律责任。
© 2013 Lovingsister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strictly prohib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