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心姐妹网
 · 设为主页 | · 添加收藏 | · 会员注册 | · 会员登录    +
 
首页 | 社会政治 | 职场创业 | 情感关系 | 子女成长 | 多元生活 | 文化艺术 | 社区公益

观点:中国应尽快收集、建立海外华文媒体资料库

—— 以马来西亚为例
来源:贴心姐妹网   更新:2014-11-11 15:40:04   作者:巫连心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学院
观点:中国应尽快收集、建立海外华文媒体资料库 ——以马来西亚为例
 
图片说明:上面这张图是1976年1月1日的《拉让人民之声》第六版。这是一份现有文献典籍中语焉不详、已经停刊、值得珍藏的老报纸。

摘要

本文主要根据作者今年初赴马来西亚实地调研的所见所闻,呼吁中国内外媒体、学界与政府多方合作,共同抢救性整理海外华文报刊的历史资料,尽快建立资料库,并探讨了这种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关键词

整理、建立、海外华文媒体、资料库

Consolid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overseas Chinese media database is imminent: The Case of Malaysi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ield research in Malaysia earlier this year,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saw and heard calling for domestic and foreign media, academia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with the government, jointly organize overseas Chinese newspapers rescue historical data, create the database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discussed such cooperation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Keywords 

Organize, create, overseas Chinese media, database

今年初,在马来西亚华文报业集团的支持下,笔者前往马来西亚收集第一手资料。从笔者所见所闻来看,整理海外华文媒体档案资料并尽快建立资料库已迫在眉睫。

马来西亚不仅是海外华文报的发源地,也是海外华文报业最发达的国家,无论是1815—1995年累计的华文报刊总数,还是目前正在发行的华文报的发行总量,均名列世界第一。 

由于马来西亚华人的抗争,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华裔的经济实力在海外各国中都是翘楚。所以可以说,马来西亚的华文媒体业是一根“标杆”、一个“晴雨表”, 具有指示性的作用。然而正是在马来西亚,笔者了解到的却是令人担忧的现象。

一、马来西亚及其华文报概况

在马来西亚,有全球仍在发行的华文报纸中历史最悠久的报纸之一 、创刊于1910年的《光华日报》;有发行量和影响力长期执世界华文报业牛耳的、分别由陈嘉庚和胡文虎两位华侨领袖创办的《南洋商报》与《星洲日报》;有垄断马来西亚华文报业市场达85%、其垄断程度全球最高的“世界华文媒体集团”(以下简称“世华媒体”)——单从这名称,就可见该集团老板的魄力及雄心——即使默多克,他对一国单种语言媒体市场的垄断,也不曾达到85%!——这意味着马来西亚的华文报业,已先于其他国家,进入高度垄断时期……然而遗憾的是,就在这么一个既藏着海外华文报业的历史、又能预示海外华文报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地方,却很少有人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它;更少有人愿意在新媒体的浪潮中嬉水之余,去挖掘一下那些尘封的故报纸堆的价值。

从攻读博士学位起,为了写作《马来西亚华文报业史》,笔者曾前后三次亲临马来西亚考察。其中前两次到西马,后一次到东马。

这里笔者有必要先对马来西亚做一些简单的介绍。马来西亚简称“大马”,分成东、西两块(如下图),中间隔着南中国海。


西马位于“马来半岛”上,也叫马来亚。1957年,马来亚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羸得独立。1963年,马来亚与新加坡(Singapore)、砂拉越(Sarawak)、沙巴(Sabah)组成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新加坡退出,遂形成现在的国家格局。

西马历来是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内外对马来西亚的研究多集中于西马,西马的资料收集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东马的两个州由于后加入而且远离“中心”,半个世纪来一直处在边缘化的位置,这为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实地调研增加了难度。因此直到今年初,笔者才有幸踏上东马的土地。从2月15日到3月2日,笔者一头扎进“诗华报业集团”的报库,每天伴着该报的员工一起上、下班,除了午饭时间外,舍不得离开“宝库”半步。本文便是这半个月的收获之一。

二、马来西亚部分华文报库现状

“诗华报业集团”是“启德行”的子公司,其旗舰报《诗华日报》创办于1952年4月1日,是东马历史最悠久的报纸之一,也是东马目前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在其报库内,杂乱无序、密密麻麻地堆放着上千本报纸合订本。笔者纵然争分夺秒,在这半个月内,也只拍了其中的二三十本,而且好些合订本笔者还只能从中抽取有代表性的几页来拍。从笔者观察到的情况看,该报的档案资料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专业的保管

“启德行”是东马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其主业是木材加工业,报纸只是集团业务的一小部分。在马来西亚,目前敢于与“世华媒体”较劲的,只有“启德行”。“启德行”打破了过去只有西马的报纸东渡、与东马的报纸一争短长的先例,西渡西马,在西马办起了《东方日报》,从而在西马形成《东方日报》、《光华日报》(偏居西马北部)与“世华媒体”旗下的四大报——《星洲日报》、《南洋商报》、《中国报》、《光明日报》竞争的局面,为打破西马的华文报业垄断做出了贡献。

即便这样,在炎热、潮湿的热带国家马来西亚,该报的报库仍旧没有恒温、除湿设施,报库的管理员文化程度不高,亦未受过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

于是笔者便看到,上千本新旧报纸、杂志的合订本,一摞一摞地,从地上堆到天花板,从柜子里堆到柜子外,从门边堆到最里面的墙脚!许多合订本尘土厚重、纸质泛黄。尤其是上世纪中期的老报纸,上面沾满了水印、老鼠或蟑螂的粪便,缺角、镂空、折页……是家常便饭。更有一些报纸,纸张已经严重脆化、碳化,稍一触碰,便碎成粉末,扑簌簌往下掉,令人心痛无比!如下图:


     
笔者在翻拍前,买来口罩、手套,小心翼翼,轻提慢放,有时还兼做些修补工作:抚平折页,粘贴破损,让脱落、错乱的页面归位……报库的工作人员倒从未像笔者这般小心谨慎——因为从来也没有人这样要求他。


(图片说明:从这张笔者工作图看,报库其实有空调,但也许是坏了,从未开启。实在热时就开风扇。笔者在报库的外库也就是工作人员上班的地方拍照。外库主要是尚未装订的新报纸,内库堆放的才是老报纸。)

(二)缺乏专业的整理

报纸的收藏不仅对环境有较高的要求,对人员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首先得耐心,能耐得住寂寞,甘于坐冷板凳。其次得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尽量减少搬运、呼吸、汗汁等对报纸的伤害,并告诉和监督前来借阅的人爱惜报纸。最后,最好还对这项工作有某种兴趣,比如笔者,就恨不能成为那个报库的管理员。

可是《诗华日报》报库的管理人员,未受过高等教育,不具备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别无所长,只是把这份收入不高的工作,当作一个谋生糊口的工具而已。他们按时上下班,按步就班地工作,竟然连报库的目录都拿不出来!似乎也从来没想过要把成堆的老报纸,按报名和年代整理好、分门别类地存放!于是查阅者只好“撞大运”。

好在笔者行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并且随身携带了一本自己在做博士学位论文时,参照、比对国内外所有能收集到的文献资料编写的《马来西亚华文报名录》,对已有记录中相互矛盾、需要一手资料核实的地方也熟捻于心。笔者此行既是为 “老报纸”而去,就尽量找文献记载少的报纸合订本。经过努力,总算找到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资料。比如《明灯报》——目前公开出版的涉及海外华文媒体的典籍中,只有王士谷主编的《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第589页的“附录”中,以极为简单的文字:“明灯报(1963—65)”,说明了这份报纸的存在。除此之外,不见于任何其他书籍记载。这些,笔者今后再专文汇报。
 
人员素养之外,报馆老板的态度亦很关键。世事变迁,大多数海外华文媒体现在都已不在创始人手里。比如“世华媒体”旗下的四大报:《星洲日报》、《南洋商报》、《中国报》、《光明日报》,没有一份是现老板张晓卿创办的。东马的《诗华日报》、新加坡的《联合早报》……都不在老东家手里。新老板一方面对老老板、老报纸未必有如此深情,有心保存和整理典籍;另一方面,也未必有足够实力做此事。例如“启德行”,虽然敢于向“世华媒体”叫板,但从总体实力看,与垄断了华文报业市场85%的“世华媒体”集团相比毕竟还有差距,其在西马创办不久的《东方日报》就像刚到蜀地的刘备一样,还在为站稳脚跟而辛苦打拼。这时候的“启德行”,能腾得出手来整理老报库吗?
 
最后,这也实在非一人一报力所能殆之事。笔者在《诗华日报》的老报库里纵是勤勤恳恳,为期半月,也仅能窥其一斑,要把偌大的老报库的资料弄出眉目来,不知要多少人力、物力?遑论研究、挖掘出其中的价值!
 
可是史学研究以史料的收集为第一要务。所谓“论从史出、以史论史”,如无“史料”,则“论”无所出——即使“出”也毫无说服力。各个报馆中的老报纸都是最真实的历史资料,我们怎能任凭大批珍贵的史料灰飞烟灭?
 
在此,笔者不畏人微言轻,呼吁中国有关部门和学界、业界多方设法,与海外华文媒体、华人社团通力合力,着手抢救性搜集、整理海外华文媒体档案并建立资料库。这既是对华侨、华人传承中华文化历史功绩的必要肯定,也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世界文明多样性的保存;既有利于总结既往的研究成果,也有利于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记录。

三、多层面参与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国家层面
 
首先,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及中国对外辐射能力的增强,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外宣传的力度,如与众多的海外华文媒体合作办报办刊、提供版面,合作办孔子学院等。但实际效果有时并不理想,比如为海外华文媒体提供版面,据笔者所知,只能受到部分实力与发行量均有限的媒体的欢迎,发行量大的媒体并不喜欢自己的版面被国内的媒体版面捆绑。孔子学院,亦被认为是中国的文化入侵和文化扩张,美国和加拿大已有高校陆续宣布取消与孔子学院的合作——毫无疑问,“孔子学院”关门的现象还会继续蔓延。在这种情况下,寻找新的加强海内外沟通与合作的渠道尤为重要。而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明史的一部分,由国家提供科研经费,支持在全球范围内整理、挖掘华文典籍,不仅阻力较小,而且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较容易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理解,甚至可以争取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支持。
 
其次,研究人员的滞留也需要国家间达成协议。以马来西亚为例,除非紧缺的专业技术人员,马来西亚并不鼓励中国人到马来西亚工作,尤其东马的两个州,连西马的人都不可随意到东马工作,遑论外国人。由于后加入马来西亚联邦,沙巴州与沙捞越州在许多方面享有更多、更高的自主权,以至有人说中国是“一国两制”,马来西亚则是“一国三制”——西马、沙巴与沙捞越州各行一制。大马发给中国人的通常是旅游签证,最长只允许在大马滞留三个月——这么短的时间,对这么浩大的研究工程而言,几乎是杯水车薪!反过来,马来西亚人则可以在中国滞留长达一年时间!签证问题的解决,亦非有国家层面的外交斡旋不可。
 
2、学界、业界层面
 
收集、整理、挖掘资料,建立电子资料库,须得与海外各华文媒体、社团合作。合作的第一步,是摸底,即摸清各单位尚存哪些典籍资料;其次是征询对方意见:是否需要国内人力支援?这项颇费资金与人力的浩大工程,非得有新闻史学界与跨单位的业界团体参与不可。
 
举例而言,笔者在《诗华日报》的老报库里看到一本胡文虎办的《前锋日报》1952年12月的合订本,但已吹弹可破、破败不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用最先进的设备将第一版扫描、储存后,用最耐心、最轻柔、最科学的手段,设法尽量完整地翻页,拍下它的第二版——可想而知,这样一页页地拍下来,单单这一本,可能就得几个人耗费一周、一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如果我们已知此合订本并非孤本,《南洋商报》报馆里也有,我们就没有必要费这功夫,而可以直接选择第二种办法——放弃它。那么,如何知道它是否孤本、是否值得我们抢救呢?唯有各报馆间放下门户之见、义气之争,放下过往的恩怨情仇、通力合作才能实现。
 
综上,笔者建议由中国外交部门斡旋,由国务院侨办发文牵线,成立专题项目部,发动各高校、研究机构专长人员,上报子课题。与海外华文媒体有合作关系的媒体机构亦可参与,计划用三五年时间,在全球范围内,地毯式收集、整理和挖掘华文典籍,建立电子华文档案库。
 
自上世纪90年代由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王士谷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以来,中国在新闻史学研究方面,至今再无国家层面的、权威的鸿篇巨制。此项工程虽然乍一看相当庞大,但并不比在全球123个国家开办465所孔子学院和713个孔子课堂更难,笔者期盼这一天早日到来。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别老想着“海外华人对同文同种的认知”、“提升全球华人的凝聚力,促进祖国繁荣和统一”之类急功近利的目的。如果中国老是“以自我为中心”、“为我所用”,就很难指望获得别人的支持和配合。在全球化时代,在国力尚可的时代,我们用心做一件当下能做、应当作的事,能够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档案,即足以上无愧于先人、下有功于后代矣。
 

参考文献:
 
周南京总主编、王士谷任分卷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作者:巫连心

巫连心    厦门大学新闻系硕士、南洋研究院博士,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老师。主要研究方向:海外华文媒体研究、华人华侨研究。曾长期在电视台、报社工作,文字、摄影、摄像作品均曾获中国国家级奖励。

(文章和照片版权为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文章
[社会政治] 大部分加拿大人希望政府建立外国影响力注册制度
[社会政治] 温哥华律师建立网站帮助亚裔报告种族仇恨事件
[社会政治] 加拿大统计局将开始收集基于族裔的罪案数据
[社会政治] 多伦多一医院将建立 COVID-19 病毒筛查中心
[社会政治] 武汉肺炎:美国确认第二个病例,武汉快速建立专用医院
[社会政治] 警方在网上收集活动人士的个人信息是否侵权违宪?
[社会政治] “我们共同建立一个国家,在这里,每个人,不管他们来自哪里,他们的宗
[社会政治] 绿色浪潮是真真切切的,而且在壮大,因为我们必须建立桥梁,建立未来,
[社会政治] 约克大学教育报告建议学校收集学生族裔背景资料以打破阻碍平等的障碍
[社会政治] 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79号议案收集到9万签名 倡议团体呼吁省长
发表评论
您必须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立即登录] 还没有注册会员?[立即注册]  
清木 于 2014-11-17 18:35:28 评论道: 哈哈,連心的!我剛想這文章怎麼這麼好!真棒真棒!徐老師就做過這研究的!我有個印度尼洗亞的老華僑朋友,在印尼華文報紙工作過。他還有些20年代的報紙。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 关于我们 About Us · 用户条约 Terms and Conditions · 隐私政策 Privacy Policy · 联系方式 Contact Us
版权声明:本网发布的内容版权归Lovingsister Media Inc. 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将承担法律责任。
© 2013 Lovingsister 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Unauthorized distribution, transmission or republication strictly prohibited.